明河

-二次元据点-
盗笔/瓶邪/本命吴邪
全职萌BG/伞修
古剑站越苏
进巨偏团兵
其余杂食性
***热爱和平 远离掐架***

杂食记1

上次语文考试,阅读理解是汪曾祺的《冬天》,里面有一段描写冬天的吃食,摘录如下:

『冬天吃的菜,有乌青菜、冻豆腐…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一小片地,种乌青菜,经霜,菜叶边缘作紫红色,味道苦中泛甜。乌青菜与“蟹油”同煮,滋味难比。“蟹油”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,加猪油“炼”成的,放在大海碗里,凝成蟹冻,久贮不坏,可吃一冬。豆腐冻后,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。化开,切小块,与鲜肉、咸肉、牛肉、海米或咸菜同煮,无不佳。冻豆腐宜放辣椒、青蒜。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,只有“青菜”。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,美其名曰“黄芽菜”,很贵。“青菜”似油菜而大,高二尺,是一年四季都有的,家家都吃的菜。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。阴天下雪,喝咸菜汤。 』

 

说实话,当时考试时看到这边肚子都饿了,贴近生活的散文就是这么有感染力,完全没有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,简单的文字就勾出了记忆。(后果就是那篇阅读我只拿了一半多一点的分数……)

 

食色,性也。对吃货来说,食,亦性也。

 

又不禁想到小学里书上有篇写鸭血粉丝汤的作文,短短百来字,愣是看得一个从来对粉丝避而不及的我第二天就去试了试,虽然粉丝仍是没有吃完的,汤底的滋味倒是相当不错。

后来看林海音的《城南旧事》,前面有篇窃读记提到三阳春的排骨面,闲闲两笔同样能勾起我的馋虫。

初中时初读《红楼梦》,关注的重点除了情情爱爱诗词酒令衣着房屋,还有一次次宴会上各式菜肴。(现在才知道家庭伦理剧都弱爆了,一本红楼就把“各种恋情”都囊括了好吗……当年真是图样图破森)

宋朝词人最喜欢的是苏轼,除了他集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姿态,估计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他全面发展,还享有美食家这一头衔。

还有就是,至今都记得刘绍棠那篇《榆钱饭》,和初中做过的一篇阅读理解《二月二,挑荠菜》,看完的感受就是……写得真美啊我好想吃啊。

 

吃货精神从小就体现得这么淋漓尽致,我忍不住羞愧地低下了头。

 

记得小时候爸妈不让我喝咖啡,因为喝了会变笨,可是每次他们泡咖啡,我都觉得好香啊,然后我就眨巴着眼睛说让我帮他们“吹吹,吹的不烫了你们再喝”,结果是自己边“呼哧呼哧”吹得起劲,边偷瞄着爸妈的举动、眼含热泪(烫的)地小口小口偷喝着。

蠢到喝了半杯都不自知,理所当然是被发现了的。

 

后来长大了,搬家后开始自己走路上学走路回家。两三年级,个子小小的女孩子,背着大书包,口袋里装一两个偷偷省下的硬币,攥到发烫,染上和手心一样的温度。回家会经过一个小小的摊子,卖里脊火腿炸年糕萝卜丝饼,都是一块钱一个。往往是要盘算纠结着“斜眼路过”好几天,才终于在一个夕阳斜照的傍晚交出了钢镚儿。买一根里脊或是火腿,撒上孜然辣粉胡椒,吃得风生水起脸颊通红。恋恋不舍吃尽竹签上最后一丝肉,用纸巾擦干净手和嘴,呼哧呼哧吸气呼气,企图把嘴巴里刺激而跳跃的味道冲淡。

走在路上,步伐轻快得都要飘起来。

 

再稍微大些,三四年级的时候,自己问爸妈要了硬币和同路的同学去买早饭,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冲向那个“心向往之神交已久”的早点摊。

小蒸饭加一根油条,再加和了芝麻的白糖,才只要五毛。偶尔奢侈一把,笑意盈盈地让阿婆摊一个鸡蛋饼,加一根火腿,抹了甜酱(有时候是辣酱),再加海带丝或者榨菜什么的,两块五。吃得嘴角一片黑乎乎的酱料还“兀自笑春风”。冬天就更得劲儿了,早上去学校的时候大门还没开,和同学一人捧着一块皮都烘焦了的“黄心山芋”小口小口餍足地啃,热气裹挟着香气往鼻子里钻,隔着一层薄薄的塑料袋,明明烫地要命,就是“爱不释手恋不释口”,两手交替着捧着山芋,边吃边吐舌头,一不小心还会碰到鼻尖上。

又或者是去校门口旁边的可的买一块钱一串的厚厚的百叶糕,舀大半杯汤,觉得划算得不得了。

 

小学的饭菜很难吃,所以中午是和三五好友结伴出去觅食的。校门口小店很多,同学买了个小本子,每人轮流制定一周伙食表,每个礼拜吃的都不重样。学校右手边原来有家小饭馆,小馄饨三块钱一碗,汤底很不错,我总喜欢再拿一个小碗,盛点汤加点醋和少许辣,把馄饨几只几只舀进去吃,这样就好像吃到了两种口味的馄饨,也算是赚了。

左手边有家快餐厅,卖7块还是8块一份的客饭,菜色也就平常的那几样,夏天去那里唯一的目的就是一块钱一瓶的可乐雪碧,玻璃瓶装的那种,瓶子喝完了还可以回收。有时候快乐就是如此,简单得像装汽水的玻璃瓶一样,透明的,一伸手就抓住了。

有时候为了杀杀馋劲儿,还会去马路对面的一家小店买泡面吃,有一阵子我特别钟情于“康师傅东坡肉面”,闻起来很香,吃起来也就那样啦。老板娘人很好,有时候会送我们关东煮吃,味道虽然比可的的差一些,却是一份热热的心意,开胃暖胃。

再稍微走远一些,开益书店旁边原来是一家面包房,有时候我们也去那里解决一顿饭,买点汉堡或者是三明治,加杯饮料,总共也就5块。【深深感慨“翔贵”(物价飞涨的意思)啊】

 

放学的时候总是最快乐的,口袋里省下的几块零花钱总是得好好“精打细算”一番。小孩子嘛,最容易被琳琅的小东西吸引。

校门口有卖小鸭子小鸡啊什么的,毛绒绒的非常招人喜欢。但是我妈是绝对不会允许我养鸭子啊什么的。有次我抱了只小白猫回去,结果第二天就被“遣送”了……不要说养了两年就魂兮归去的小乌龟,我连盆仙人掌都能养死了……

 

所以,顺理成章,简而言之,吃。

 

至今我仍钟情于糖葫芦,在学校偶尔还会去买包糖炒山楂,但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个滋味儿。

叮叮当当的麦芽糖大叔旁边是卖糖葫芦的大妈,麦芽糖甜的有点腻,我更喜欢糖葫芦酸甜的味道。饱满的山楂外包裹一层透明晶亮的糖衣,一个个脑袋挤着脑袋“硕果累累”一般插在扎好的稻草上对我笑。举着挂满糖葫芦的竹竿的大妈在我眼中像是扛了大旗一般威武,心甘情愿地交出一枚硬币,喜滋滋地接过大人口中不干净的糖葫芦,先咬一小口,糖衣碎裂发出愉悦的嚓嚓声,酸甜就在舌头上炸开,打着滚落到肚子里。砸吧砸吧嘴,舔掉嘴角的糖渣,那叫一个享受呀。后来在商场玻璃柜台里的糖葫芦,甚至“糖小番茄”“糖水果串儿”,裹上瓜子,裹上葡萄干,再围层糯米纸,犹掩轻纱半遮面,娇滴滴地装在牛皮纸袋里,容貌与价格齐飞,固然是干净卫生了,却还是觉得不及小时候吃的好。

 

卖棉花糖的爷爷也很受孩子的喜爱。精瘦的老人,留点银黑间杂的胡茬,精神矍铄,坐在小小的木板凳上,面前一台嗡嗡运作的机器,一手往中间的“窝”里加白糖,一手拿竹签捕捉丝丝缕缕云般的“棉絮”,动作娴熟,不一会儿一个白色的松松软软的棉花糖就成型,被递到眼巴巴张望已久的一个孩子的手中,像是织了一个梦,圆了一个梦。真伟大。

 

整整六年,我念念不忘的就是某几天那个在校门口卖一种糯米点心的叔叔。一块钱三个小小的糯米丸子,热乎乎地从铁皮桶里“摇”出来,落在黄色的粉里,欢快地滚两圈,沾一层香甜的衣,装到袋子里,吃三个就觉得饱了。有次我买了两块钱的,特意把三个糯米丸子留给我妈,可是等她下班回来吃都冷了,没有初生的绝佳口感。

 

两家并排开的小店现在只剩一家了,里面的小零嘴多了去了,就像每一届都会流传那些被篡改得白烂庸俗的段子诗歌一样,小孩子也都喜欢小零嘴。辣丝辣条是卫龙的好吃,一毛钱好几颗的可乐糖,还有跳跳糖、被称为老鼠屎的华华丹,不能割舍的“小主人”和干脆面君,顶着“南京板鸭”“北京烤鸭”名头的蚕豆一样的那种零食,明明和薯条相差甚远的“三鲜薯条”,还有各种口味的锅巴。夏天的话会买叫“泡泡”的神奇冷饮,有时候吃一支小布丁,还有冰杨梅。记得有次买了包“雪碧冰”,正细细品尝,舌头冻得有点发麻,老远就看见了我妈骑电动车的身影。我当机立断,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,快准狠地把手里的东西往路边一扔,可不幸的是这次的路边没有垃圾桶也没有草丛……于是被妈妈人赃俱获,严肃教育了一通。可后来还是偷偷买过一两次。

真想为当年那个单蠢机智的我点赞。

 

班里还盛行过含片、奶片、嗨秋、AD钙奶之风,不知不觉,它们还在,我们却是再也回不去了。

真是忍不住要唏嘘感慨。

 

曾经还喜欢吃那种黑乎乎的炉子做的“爆米花”,往往是做爆米花的老人走街串巷,便有邻里招呼着,拎着米、花生之类的谷物杂粮,带着先颠先颠的小孩子屁颠屁颠地赶过去。开炉的瞬间最是激动人心,胆小的孩子捂着耳朵,胆大的凑着往前看,但还是要缩一只脚,摆足架势的同时也做好了脚底抹油的准备。炉子“嘭”的巨响,米花闪亮登场,隔了几幢楼都能嗅到谷物特有的甜香,听到小孩子的嬉笑。

 

中山公园里现在也还有买糖画的,却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好玩了,只有几种简单花样。小时候买糖画是要“试手气”的,有个转盘,做糖画的师傅乐颠颠的请你转,转到哪个就做哪个,都是一个价。每次都攥着手又松开好几次,朝掌心哈一口“仙气”,心里念念有词,指针转动将停未停之时最是焦躁不安,每次都想转条“龙”,可我好像还从来没转到过,真是童年一大憾事。现在不常外出,也不知道有这样“画什么是什么”手艺的老师傅还有没有,这也算是一种民间文化了。

 

步行街的小巷子里倒是有过一家烧烤,铁板鱿鱼味道好极了。还有酸辣粉,闻到味儿腮帮子就开始泛酸——唾液分泌,馋的。青果路上一条街的美食暂且不去说它,方桥小笼包子的美味也无需多言,初中旁边有一家麻辣烫小店也非常让我“难以释怀”。我不是一个能吃辣的人,连吃个学校的鸡丁包都要呼哧呼哧喝冷水被人嘲笑,去点麻辣烫我是万万不敢让店主放辣的,一份不辣的麻辣烫也能吃的我满脸是汗涕泗横流,但还是那句话,根本停不下来。这和我喜欢在夏天吃火锅是一个道理,吃出一身汗,身心都舒畅起来。

 

零零碎碎的东西说太多,主食其实还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,但还是只摘选一二好了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已经能完全说明我国“民以食为天”的精髓了。我爸妈都会烧菜,还都是好手,暂且不细说。冬天懒得折腾,就三人围在一起吃火锅,我喜欢捞白菜、金针菇,爸妈喜欢粉丝,热气蒸腾,一锅食材在锅里翻滚,呷一口汤,温暖满足就从胃里扩散,席卷每一个神经末梢。俩字,幸福。

 

过年的时候我曾经会去爷爷奶奶家帮忙做团子团圆,自己揉的糯米粉,嚼劲十足,妥妥儿胜过外面散称、包装卖的百倍。青菜馅的馒头,荠菜馅的团子,芝麻馅的汤圆,茄子馅的大馄饨,自家裹的小馄饨、饺子……以前我还把饺子裹成各种花样,有各种寓意,吃到嘴里便觉得更圆满几分。

 

知足常乐,乐以忘忧。生活中很多小事都能让人心里瞬间一亮,然后幸福感就爆了棚。

读到一句很有感触的话,看到一篇好文章,刷到一条二次元的消息,遇到一个爱好共通萌点相同的基友,收到一张远方寄来的明信片。

 

有时候,大鱼大肉,抵不上萝卜干配白粥。

 

评论
热度(2)

© 明河 | Powered by LOFTER